80年代港币汇率(香港联系汇率往事在历史报道中寻找引路人)

香港联系汇率往事:在历史报道中寻找引路人

李缘/文

《联系汇率30年记忆》写于2013年10月。仍记得当时接到这个题目时,是一个秋老虎袭来的炎热午后,我在港岛南的家里颇感兴奋:这类历史映照此刻的题材,写起来尤其带劲儿。

就像身体器官正常运作时不会感受到它的存在,病痛时才凸显重要性一样,汇率稳定对于香港这个外向型自由经济体而言,是磐石,是基础,值得书写。

徜徉在历史的宏远感,需要引路人。兴奋劲后,像长途跋涉寻找一个又一个的水源,我需要愿意接受采访的当事人。

现在回想起来,令人印象深刻的采写分两类,一类是特别顺利,如有天助;另一类则是历经艰辛。幸运的是,这篇报道是前一类。

顺着之前香港回归15周年特刊的采访积累,我联系上了在香港股坛有40多年从业经验的资深银行家许照中太平绅士,在他中环的办公室聊了1983年发生的事。

我还记得许先生回忆说,当时自己虽然已经在证券行工作,但并未觉得港元挂钩美元的联系汇率有多大的影响,但在前途未明的那一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社会躁动:“如果港元继续贬值,无法想象香港会变成什么样”。

作为香港央行的金管局,其两任总裁在回忆文中也详细描述了那一年的细节,细如市民排队抢购大米、厕纸,这是我难得一见也难以想象的画面。

有了金融从业者的采写,我又想到经历丰富、知识渊博的雷鼎鸣教授,他当时是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主任。果然,雷教授的采访提供了非常有趣的细节(比如为什么一开始港元兑美元汇率是7.8,而不是整数)。

一周时间出稿,时间颇为紧迫。和朋友说起这个题目时,他推荐了一位老朋友,一位亲身经历过30年前香港汇率风波的普通香港市民孙先生。这可真是锦上添花!我立刻拨通了孙先生的电话,报上来意后,孙先生有问必答,回忆了很多当时的细节。细节勾勒画面,画面丰富文字,最终我以孙先生普通市民视角做稿子的开篇:“孙百千的儿子在1983年出生,在英资大财团做会计的他清楚地记得在那个夏天随着港币大幅贬值,尿布越来越贵。”

距离2013年这篇报道已经过去7年有余。若提炼关键字,这篇回溯式报道的骨架和现今的世界,貌似并没有什么不同。香港这块中西文化、政经汇聚的桥头堡,这些年即便经历一些波折,韧性不减、活力依旧。感谢《经济观察报》给我报道香港金融市场、社会风貌的宝贵两年,感谢编辑、同事的专业提点和友善沟通,回望这两年,心里依旧暖暖的。不能免俗的说一句,在经观工作过,是我职业生涯的宝贵财富。

(作者时任经济观察报驻港记者,现为保诚香港资深区域总监)

发布于 2022-12-11 01:12:11
收藏
分享
海报
156
上一篇:第二套人民币图片图样(第二套人民币中的三元长啥样 目前市场价值) 下一篇:冰轮环境(000811)股票(冰轮环境最新公告放弃华源泰盟1816股份优先购买权 并拟同比例向华源泰盟增资6000万元)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