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华成长(鹏华基金郎超精选优秀赛道优秀公司)

鹏华基金郎超:精选优秀赛道优秀公司,追求公司确定性成长收益

郎超简介

郎超,拥有11年证券从业经验,超5年投资管理经验,现任鹏华基金权益投资二部基金经理,管理鹏华医疗保健等多只产品,在医药生物等领域投研功底深厚,有着一套独特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框架。本期,郎超将与我们一同分享“医药行业投资方法和市场展望”。

郎超金句

我初期的投资理念是“精选优秀赛道上的优秀公司,长期持有去获取公司确定性成长的收益”,后面通过不断投资实践,不断总结反思,在框架中陆续加入了估值因子、市场因子还有止损操作和回撤控制。我主要的投资收益来源不是来自于市场纠错,而是来自于公司业绩成长带来的长期可持续的复利。在一家公司证明自己的过程中,我不会去建仓,我会牺牲部分左侧建仓收益来多观察一段时间,换取它作为一家已证明过自己的公司,带来更强的确定性。处方药的特殊性在于药品最终使用的决策方、药品使用方和药品支付方三方是分离的,只有同时满足三方诉求才能成为一个好产品和好公司。一切资产的质地有好坏之分,但是都应该有自己合理的估值区间。

鹏华基金郎超:精选优秀赛道优秀公司,追求公司确定性成长收益

Q: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通常与个人经历密切相关,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在投研方面的个人经历和投资理念?

郎超:我2012年入行成为生物医药行业分析师,今年已是从业第11年,来鹏华之前我曾任华宝基金研究部高级分析师, 2018年2月加入鹏华基金,最开始管理鹏华医疗保健基金组合,最近两年陆续接手了鹏华致远成长等其他几只产品。在职业生涯当中,我重点覆盖生物医药行业,除了随着股市大盘的牛熊涨跌波动外,行业内部的投资主线也经历了多次变迁,我个人的医药板块投资框架也在这几轮牛熊中,逐步增加关注的要素,进而迭代升级和完善。

我初期的投资理念是“精选优秀赛道上的优秀公司,长期持有去获取公司确定性成长的收益”,后面通过不断投资实践,不断总结反思,在框架中陆续加入了估值因子、市场因子还有止损操作和回撤控制。

Q:在您的投资框架中如何定义“优秀赛道”和“优秀公司”?以及在您的这套评价和筛选标准中最核心和最特别的地方是什么?

郎超:在我的框架中,优秀赛道和优秀公司的选择基本上都需要满足简单的三个特征。优秀赛道包含三个重要的要素:广阔的市场空间、长期的成长逻辑、稳定或者趋于集中的竞争格局。

而一家优秀公司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主营业务要有护城河;其次,管理层要有积极进取的企业家精神;最后,公司整体要有尊重中小股东利益的企业文化,不会出现管理层侵占股东利益,或者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权益等等公司治理上的瑕疵。

这是一套比较简单且普遍适用的筛选标准,平平无奇没有什么太特别的地方,本质上在我的投资框架中,它只是一个初步筛选的必要条件。我投资的核心还是如何去根据后面的估值因子、市场因子对投资标的进行取舍,以及如何严肃操作纪律进行回撤控制。

Q:医药板块在经历2020年的高光时刻后,近两年出现比较大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您如何看待估值,做好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平衡?

郎超:我对于估值的看法有一些迭代。最初,我在投资中比较淡化估值,因为优秀赛道中的优秀公司,同时确定性又很强,在正常有效的市场下,这样一种标的一般对应的就是高估值。市场有时候会犯错,给这些公司一个错误的过低的定价,也给我们一个低价买入的机会。但是,市场大部分时候还是有效的,我主要的投资收益来源不是来自于市场纠错,而是来自于公司业绩成长带来的长期可持续的复利。

最近两年赛道股调整,也促使我去反思和纠错,给自己的投资框架加上了估值因子。一切资产无论质量高低,都应该有自己的合理估值区间,这个区间并不是僵化的,比如说10倍是低估、20倍是合理、30倍就是高估,类似这样的僵化判断肯定不行。

我会结合宏观因素、行业因素、公司个体因素等等这些条件综合进行判断。我想强调的是,作为一名专业投资人只要对一个产业,一家公司有深度理解,有持续跟踪,以及深入思考,如果市场进入泡沫阶段,一定会对这个泡沫有所感知,即使在周围环境当中,甚至于自己都可以找到无数理由去解释这个泡沫。

我认为感知到泡沫后,重要的不是去解释这个泡沫有多么合理,这对于投资没有任何意义。最重要的也是最应该做到的是在泡沫阶段不要加仓,并开始着手平衡自己投资组合的估值水平和风格。

Q:在充满不确定性的A股市场去寻求确定性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想请教一下您,如何通过投资方法来实现“长期持有获取确定性成长收益”?

郎超:我一直很重视投资的确定性,一家公司未来成长确定性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市场能够给这家公司多少估值。如果用DCF模型进行估值就会发现,有个基本的假设变量叫永续增长率。现实中的公司能做到百年老店的已经是凤毛麟角,绝大部分公司肯定不符合永续存在的假设,更何况是按照一个恒定的增长率去永续增长,所以我们追求的确定也是一个相对确定的概念,而不是绝对的确定。

对于提升投资的确定性,我认为主要是从以下几点去努力:

首先,对投资所涉及的产业要有深度理解,要有持续多年的跟踪学习和进化。就比如,我亲身经历了医改以来医药产业的变迁和医药股票的起伏,这对于我提升医药投资的确定性肯定有所帮助。

其次,我认为要重视经营数据对投资逻辑的验证,规避自己对着财务数据、财务报表想当然,避免纸上谈兵的现象发生。

最后,我会倾向于选择在历史上证明过自己的公司,一家公司在证明自己优秀的过程中,股价毫无疑问会上涨。而在它证明自己的过程当中,我不会去建仓,我会牺牲部分左侧建仓收益来多观察一段时间,换取它作为一家已证明过自己的公司,带来的更增强的确定性。

Q:医药行业的子行业非常多,情况纷繁复杂,想请教一下您,如何通过投资框架来将其化繁为简?

郎超:我会根据支付方不同把医药公司进行分类,基本上分成三大类:

第一大类是消费类医药,就是ToC业务。这类业务本身由个体消费者的健康需求驱动,由个人支付,不依赖于医保。受益于广大居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医疗消费升级,行业整体体现出增量逻辑,产品或者服务的量、价都有一定提升空间。可以进一步分成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消费属性的医药产品。这些产品对于临床数据的要求相对宽松,主要竞争力来自于产品的口碑、品牌形象还有对渠道的掌控。另一类就是连锁民营医院,主要集中在眼科、口腔科这些标准化程度高、易于复制,同时对于个体医生的经验要求相对比较低的领域,相对公立医疗机构它们的优势在于拥有更好的服务可及性。

第二大类包括CRO、CMO、上游原料这些ToB业务。这些业务由下游企业的需求驱动,近似于完全市场化,效率为王。行业景气度也跟随下游客户供需关系去决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

最后一大类也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即处方药,ToG业务。这些产品需要通过医院渠道和医生处方去实现销售,最终由医保资金进行支付。行业整体规模增长基本上跟随医保资金的增长,更多体现的是存量逻辑,其中的机会主要来自于蛋糕切分方式的变化和一些个体领域的成长。

分成以上三类后,我们就会发现toC业务和toB业务在医疗行业和其他行业差别并不大。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处方药行业,也就是toG业务。我基本上是从处方药产业链角度进行理解,处方药的产业链药品从生产企业出厂,经过医药商业公司配送到医院,最终由医生进行决策,患者来使用,医保来支付。它的特殊性在于药品最终使用的决策方、药品使用方和药品支付方三方是分离的,只有同时满足三方诉求才能成为一个好的产品和好的公司。

所以,处方药的投资框架主要看三点:首先,药品的有效性,它要满足患者治好病的要求。第二点,品种的竞争格局,竞争格局决定了药品能否维持一个好价格,再好的产品一旦出现多家厂家恶性竞争,价格就会出现比较剧烈的下降,这就不是一个好生意了。最后一点,尽量面向大病种,因为庞大且持续的下游需求,才能持续驱动一家公司成长,然后也会有更高的天花板。

鹏华基金郎超:精选优秀赛道优秀公司,追求公司确定性成长收益

Q:能否和大家分享一下,您是怎么不断迭代升级自己的投资框架来应对市场变化?

郎超:我细化讲一下我的投资框架迭代历程,先简单对近年来医疗行业的实体产业和股票行情进行复盘:

首先,从实体产业角度,医疗产业受政策影响非常大。中国现行医疗体系始于2009年新医改,2009年3月1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这项政策后迎来8500亿的增量财政投入,用于提升医保覆盖面,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些增量投入直接带动了医疗行业在2009-2010年的快速增长。

随后,因为医保支出快速增长,在2011-2015年迎来了医保政策的收缩周期,其中包括抗生素的临床限用,省级医保的招标降价,医保在医院端总额控费等等这些收缩政策陆续推出,行业增速也出现了逐年下降的情况。

到了2016-2017年,在多年增速下滑后,行业出现了底部企稳,然后迎来了2018年医保局成立,推出了带量采购政策,彻底改变了药品定价模式,也对药品生产企业造成了较大冲击,其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在了解了这些实体产业变迁后,我们再对应去复盘对应时间段股票市场的表现:

2009-2010年

股票市场是匹配实体产业快速增长的牛市;

2011年

政策转向:政策压制之下医疗股普跌;

2012年

限抗政策之后,出现了中药独家品种、辅助用药等等这些高价利益品种快速填补抗生素空出来的市场;

2013-2015年

出现了产业趋势和股价走势显著背离,产业角度利润增速逐年下降,但是股价出现了持续牛市,包括2013年以小市值外延成长为主,2014-2015年以精准医疗和互联网医疗题材为主,股市表现非常好;

2016-2017年

产业底部企稳,增速没有继续往下,但是因为之前股价背离产业走了3年牛市,2016到2017年股价走弱,为之前的牛市还账;

2018年

市场熊市,又叠加医药集采政策,医药股普跌;2019-2021年上半年:创新药、消费医疗、CRO/CMO这些细分方向持续上涨,带来医疗领域结构化牛市;

2021年下半年到现在

之前提到的这几个赛道股过热后一直在消化估值阶段,医药指数也处在震荡寻底的过程中;

综上,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经验性结论:第一,行业整体如果出现显著高景气度时段,它的股价会表现比较好;第二,因为医保资金是行业重要支付方,医保支付政策对行业景气度的影响是巨大的;第三,过于拥挤和一致的交易会推升资产泡沫,导致股价先于产业景气度指标出现见顶。

通过这些经验累积,也通过我近年来对市场的深度参与,我的投资框架也有一个升级迭代的过程:

我2018年开始管组合进行投资实践,刚开始做的时候非常谨慎,先挑选了一些经营稳健透明的白马股。在2018年负面政策冲击下,虽然白马公司也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影响,但作为大公司它的抗风险能力还是强于小公司。所以,当年鹏华医疗保健虽然净值下跌,但还是跑赢了行业基准。

2019-2020年,我的主要工作是根据政策导向,持续用不受政策负面影响,受益于消费升级等原因,业绩能够实现较好增长,拥有较好预期的一些赛道股来充实持仓。这些工作基本上也贴合了市场的主流趋势和审美。

根据开始做投资后三年相对成功的经验,我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简单的投资理念,就是“精选优秀赛道上的优秀公司,长期持有去获取公司确定性成长的收益”。但是,这个理念在2021年的实践中经受了比较大的挫折,因为按这套选股标准选出来的基本是CRO、CDMO、医药服务这些赛道股。这些股票的交易在2021年达到了一个非常拥挤的程度。如果我们去翻看医药基金的季报,可以发现绝大部分投资医药的资金都集中在少数二三十只股票上,把这些股票的估值也推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之后就是近两年经历的持续股价调整,包括在见顶之间,2021年上半年很多个股也经历了50%左右回撤的大幅波动,这种幅度的回撤对投资者和组合的管理人都非常不友好。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反思一家公司好不好和一只股票好不好并不是一个完全等同的概念,二级市场投资的本质还是争取去回归通过股票投资帮助投资者获得收益,尽量做到更大的净值增长,尽量去控制回撤,先保证了这一点,其次才是去陪伴优秀公司成长等其他。

基于以上考虑,从2022年开始我逐步给之前比较简单的投资框架加入了更多因子:

首先,我加入了估值因子,一切资产的质地有好坏之分,但是都应该有自己合理的估值区间,我有时候也会用股价位置的高低来考量。如果一只股票估值被推到很高位置,或者股价涨到了很高位置,本质上就是反映市场对于它的预期很高,基于良好预期买入的资金已经很多了,这样的股票继续上涨就需要有更好的预期和更多边际资金去看好它,这本身就是一种风险。

第二,我加入了市场因子。因为估值和股价是不是高,没有办法量化,只有定性的判断。定性之后,我们就要去关注市场的反馈,尤其在个人认知以及机构投资者的群体认知,和市场实际表现出现相背离时,我会更多用弱者心态去应对,更多地去敬畏市场,相信市场大部分时候是对的。

最后,我会比较重视止损。一个投资决策做出后,无论是公司经营层面还是市场层面,如果和我之前买入的假设不符,我都会进行及时止损来控制回撤。

Q:2023年是我国疫情放开后的第一年,市场普遍观点认为宏观环境将以复苏为主线,压制市场表现的因素多数会出现缓和迹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您比较关注哪些方向和领域?

郎超:2022年市场受到诸多宏观因素扰动影响,外部包括美联储加息、国际地缘冲突,内部包括防疫政策的收紧和放松之间反复切换。国内国外因素相叠加,市场呈现大幅波动,快速下跌和超跌反弹反复交织,最终整体呈现大幅下跌的情况。

现在这个时间点,市场经历了2022年大幅调整后,我认为市场底部区间基本探明,在2900-3000的点位区间基本反映了对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极端悲观预期。2022年压制市场表现的因素在2023年也多数出现了缓和,包括外部的美联储加息减缓,内部经济活动消费场景等等都恢复了正常。如果今年不出现超预期的黑天鹅事件,今年指数再回到2022年低点的概率我认为非常低,上涨空间整体会大于下行风险。我在投资当中也会以寻找机会为主,而不是像2022年以规避风险为主。

我认为2023年国内宏观环境整体会出现经济弱复苏、流动性相对宽松情形的概率偏大,对应市场风格上会相对看好小盘成长。结合已经披露完毕的上市公司一季报业绩情况来看,没有发现大的板块性景气度超预期,也验证了经济整体仍是弱复苏格局,而不是强复苏。

从前几年的情况来讲,机构投资者普遍会习惯一个投资范式,就是在季报当中尤其是一季报去寻找一个当年的高景气方向,然后进行产业链跟踪和发掘。随着景气方向业绩持续释放,相关标的的股价会实现业绩和估值的双击上涨。今年从一季报来看,超预期景气板块是缺位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惯用的这种投资范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失效的,我认为市场会围绕政策导向和远期空间两个方向进行交易。

细分领域上,我会更看好前期股价充分下跌,符合政策导向和远期发展潜力大的这些领域,具体包括TMT、医药医疗等。同时,对央国企的治理和激励改善带来的央国企重估机会,我也会更多加以重视。外部环境上,考虑到美联储加息放缓甚至终止,会关注有色金属尤其是贵金属这一块相关投资机会。

Q:市场上有观点认为医药是疫后修复确定性最高的品种,作为医药行业投资专家,您怎么看待这一市场观点?以及您2023年在医药行业的投资策略又是什么?

郎超:医药板块和整体市场有一些类似性,因为2022年医药行业整体也是呈现一个下跌趋势,一方面因为2019年以来持续的结构性强势带来估值泡沫化影响,泡沫破灭后它会下跌;另一方面是产业自身的成长趋势,也受到诸多因素的扰动和压制。

2022年时,例如创新药领域就有部分龙头公司的产品出海进程受阻,美联储加息导致整体创新药的投融资环境恶化,对国内政策创新药、医保谈判会有螺旋降价的悲观预期。对于CRO/CDMO领域:因为下游创新药客户融资出现困难,CDMO企业又在前几年进行了快速扩产,整体上供需格局受到影响出现了一定恶化。消费医疗方面,受防疫管控影响消费场景受到了一些扰动,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也有一些下降。

创新药产业链和消费医疗是医药板块的绝对权重领域,它们持续下跌基本上就决定了医药指数全年下跌的基调。当然,板块内部同时也会存在一些阶段性结构性的投资机会,例如去年上半年新冠抗原检测出口、辉瑞药产业链、国产新冠药产业链,下半年的医疗基建,年底防疫放开之后的抗疫工具包等等这些小的机会也都层出不穷。

展望2023年,我整体对医药行业的表现预期比较乐观。首先,医药板块的下跌早于大盘半年,调整时间和空间比较充分。其次,产业逻辑压制因素也会出现一些缓和。比如,创新药领域陆续有一些公司出现了成功的海外授权案例,这会让投资者重拾信心。美联储加息也在接近尾声,改善投融资环境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预期。医保谈判去年也推出了续约规则,明确了创新药医保续约的价格预期。

随着今年防控政策放开,消费医疗和医院医疗场景都得到了修复,医院医疗以刚需为主,预计很快就会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消费医疗短期会有一个之前积压需求的快速释放,在这样一个需求释放之后,我们可能需要更持续去观察消费能力复苏的持续性。政策支持上,中药持续占据优势,在中药的创新药审批和医保支付价格上面都会有一些政策上的优待。

整体上,鹏华医疗保健组合2023年的配置重点会逐步从安全性向进攻性进行切换,具体看好的方向主要是中药、创新药、央国企的治理改善,还有一些刚需诊疗复苏。

Q:今年上半年,创新药板块有过不俗的表现,站在当下时点您如何看待创新药板块后续的投资机会?

郎超:创新药一直是重点关注的方向,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产业上的考虑。

首先,医药本身是一个大概率实现复利增长的赛道。因为医药医疗需求是人民群众最基础最刚性的需求之一,面对最广泛的消费群体,同时随着健康意识提高,收入水平提高,老龄化水平提高,整体上群众对于医药医疗的消费水平提高是一个大概率会发生的情形,这样就可以把医药产业整体的蛋糕持续做大。

下一步,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这块蛋糕怎么分配的问题,我们需要去找到能够在分蛋糕过程中能够占领越来越大市场份额的企业,这样的投资标的才能带来持续的超额收益,这涉及到产业竞争格局和企业护城河分析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做药能赚钱,但是如果一窝蜂都来做,竞争格局就会直接恶化,价格战让大家都赚不到钱。以前中国医药产业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尤其在药品审评审批这一块速度比较慢,比如,国外一个新药上市后到中国报批,即便等上8年、10年可能都未必能进得了中国市场。国内企业如果去生产一个仿制药,在药审中心排队可能也需要好几年时间。这就造成存量药企的日子比较好过,手里有批文又会销售,就能躺着赚钱。近几年,国内医药产业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海外新药准入变快,国内仿制药的审批也简化了,这样就倒逼企业去进行创新升级。如果躺在原有批文上做不出来疗效更好的药,市场就会被进口好药占领。如果没有创新带来的专利保护期,国内仿制品种也会迅速瓜分存量市场份额,所以近几年也是创新药企业和仿制药企业拉大差距的几年。

从股票上来看,创新药大部分是研发型企业,尤其以科创板上市居多,这些公司大部分都处于新药管线的研发投入阶段,预期收入和利润兑现时点都在远期,当期基本上都没有收入和利润,所以它们的股价就会对利率、环境非常敏感。2022年,很多公司因为美联储加息利率环境不利,股价出现了深度下跌。在宏观环境上,2023年美联储的加息进入尾声,利率环境上对于创新药公司的股价相对友好。

但是,相应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首先,创新药企业的综合能力非常重要,一个创新药从分子结构开发,到临床前的动物实验,再到临床的一期二期三期,包括临床适应症的选择,临床方案的设计,患者的入组,最后临床数据出来之后数据怎么整理,怎么解读,药品获批后怎么进行医院端的市场准入,怎么对接终端的医院和医生,怎么再去服务这些医生去开你的药,整体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这其中任何一个链条环节有短板,都会拖慢产品上市进度,或者让产品达不到理想的销售目标,严重的可能实验没做好会导致药品没办法顺利上市,出现一些低于市场预期的情况。

总体上,我对创新药板块采取不去追高,逢低配置,保持对每家企业重点品种研发进展的关注。

Q:您对中药板块也十分关注,代表作“鹏华医疗保健”2023年一季度前十大重仓中有3家是中药公司。截至5月22日申万二级中药指数今年以来涨幅超16%,在医药行业的细分领域中表现非常突出,您认为中药板块的良好势头后续是否仍然会延续吗?

郎超:我看好中药板块主要基于以下几点投资逻辑:

首先,中药板块受政策支持。政策导向一直是医药投资中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因为医药产品很大一部分支付方就是医保资金,只有符合医保政策导向,医保才愿意去提供更多支持,愿意进行更多支付,才能获得更好资源去发展。近几年,中药支持政策出台非常频繁,包括在中药创新药的审评,中成药医保支付价格,相对化学药都有一个相对优势。

其次,中药的竞争格局普遍偏好,价格体系比较容易维护。从2018年开始,医保局推出重要政策 “药品集中采购”,这个政策推出以来化学仿制药,尤其是销量可观的化学仿制药,都经历了惨烈的价格下跌,相关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甚至一些公司的经营架构都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药行业,开始几次的集采都没有涉及中药,后面在一些省级集中采购中逐渐出现中成药品种,但是最终的降价幅度也远小于化学仿制药,主要原因也是在于它的竞争格局,因为中成药大部分是独家品种,不存在直接进行价格竞争的竞品,从而维护价格体系相对比较容易。

最后,中药系统性的估值水平相对不高,和它的增长速度基本上相匹配。

综合以上这些因素,在目前时点我还是会继续看好中药的持续表现。

Q:除了目前比较热门的创新药和中药板块外,您接下来还看好医药行业哪些领域和方向?

郎超:首先是医药领域的央国企,以华润系和国药系为主,很多公司都落地了管理层的股权激励,或者是有为管理层去做激励的可能性,这一块重点关注有公司治理改善或者经营质量提升有进展的央国企公司。

其次,是医院诊疗中比较严肃的、针对生病的这些诊疗复苏,这一块都是刚性需求,复苏确定性较强。但是也存在问题,对应的预期差都要小一些,这里面我会更多关注估值和增长情况比较匹配,同时有性价比的品种。

最后,关注的是消费医疗板块,因为和去年相比,消费场景明确得到了修复,通过一次性积压需求实现了高速增长。在这之后是否能够有持续的消费能力去驱动超预期增长,从逻辑上是存疑的,但是我也会持续跟踪恢复数据,如果数据体现了超预期,也会去考虑增加这一块的配置。

Q:鹏华医疗保健是您管理时间最长的代表作。翻阅该产品的定期报告,可以发现在每次医药行情来临时,鹏华医疗保健都有不错的表现。例如2019年实现了56.20%的净值增长率,2020年实现了84.26%的净值增长率,今年一季报也显示截至2023年3月31日,该产品过去6个月的净值增长率为12.86%。想请教一下您是怎么做到能够有效把握每次大的医药板块的投资机会?

郎超:首先,医药板块整体有没有机会,要放在全市场中去进行行业比较,从产业的景气度、估值、交易拥挤度等等方面去看,它在全市场当中是不是有比较优势。2019-2020年医药板块为什么表现好?因为在全市场行业比较当中,它整体具备优势,相对表现就会好。相应在2021-2022年医药在全市场中就不那么强势,行业比较中它相对表现就弱。

同时,我们要注意医药医疗是一个细分子行业众多的一级行业,不同的细分子行业往往处于不同的景气周期中。鹏华医疗保健是一个医疗主题类基金,投资范围限定在医药板块内部,医药板块内部子行业此消彼长,子行业的行业比较对于医疗保健的配置就会更重要,基本上把握住了医药医疗行业内部当期的强势主线,战胜指数基准的概率就会相应提升不少。

具体做法上,我会进行医药内部细分子行业的行业比较,同样也是从产业景气度、估值、交易拥挤度这些方面去考量,综合起来在医药的子领域中选出一些具有相对优势的方向。然后,再去观察市场的客观反馈,最后重点配置一些在行业比较角度有优势的细分领域,然后它们又有一个良好的市场反馈,这样形成共振的一些领域,我会进行重点投资。

Q:除了鹏华医疗保健这只以医药投资为主的行业主题型基金外,您目前管理的其他3只均为全市场基金。在投资方法上,您如何应对从行业投资到全市场投资的跨越?

郎超:从研究到投资,我在医药领域拥有十余年的经验,比较熟悉这一块的情况,管理全市场基金也是为了拓宽自己的能力圈,希望在医药以外能有更多发展,自身最熟悉的方向肯定还是覆盖最深的医药领域。但医药行业本身子行业众多,研究方法和全市场诸多行业都是可以互通共享。另一方面,方法虽然互通,但是选股标准也有共性。

只是落实到众多的细分行业和公司的具体跟踪上,这个工作量是巨大的。从医药一个行业拓展到全市场30多个一级行业,从400多家医药公司拓展到全市场5000多家公司,会耗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也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在短期能够完成的工作。我目前的做法是对市场牛熊和主线判断由我自己来做,具体的个股跟踪则借助内外部研究资源。判断依据一方面是观察宏观经济和货币环境,各个细分领域的估值水平、交易集中度,预期达到什么情况;另一方面是尊重市场反馈,通过每天复盘去理解市场主线的内涵,去观察市场的客观表现和自己的主观判断之间是否一致。完成仓位和主线投资方向的选择后,我就会去关注内外部研究员推荐的品种是否符合我自己的选股逻辑,股价位置和估值水平是否合适。然后决定是否买入,最后通过分散化的持仓来消化个股的风险。

Q:过去25年,中国公募基金规模实现了从0到27万亿的跨越式发展,并且为投资者取得了良好回报,但依然存在“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怪圈。想请教一下您,从专业角度作为一名优秀的基金经理,您认为普通投资者投资基金最大的难点和瓶颈是什么?有没有一些好的建议可以给到大家?

郎超:从历史统计数据上来看,中国公募基金作为一个整体,收益率超过了宽基大盘指数,过去25年大盘指数也实现了一定涨幅。直观上,基金投资者作为一个整体,应该也获得了相应收益,但实际上“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客观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基金收益率为正,收益金额为负。大部分公募基金产品的规模加权的收益率都要低于实际的净值增长率,这说明大部分投资者申购基金的成本都处于一个相对高位。公募基金产品普遍存在低位时规模小,高位时基民申购非常踊跃的情况,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基金投资人和管理人共同去努力。

首先,从个体普通基金投资者角度来看,投资公募基金行为本身就是个人认知的变现,同样一只基金产品,买入时点不同,投资者会有完全不同的投资体验,买点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笔基金投资最终的结果,什么时候适合去买很考验投资者个人的择时能力。总体来讲,在大盘相对低位的时候比高位的时候更好,在投资者情绪平淡的时候比投资者情绪亢奋的时候是更好的买点。

从公募基金管理人角度来看,每一个时间点客观上都会有投资者申购和赎回,每一笔申购都承载着投资者对管理人的信任和期望,我们要做的是要有更多绝对收益思维,控制回撤的意识,勤勉尽责,尽最大努力提升每一个时点买入的投资者的投资体验。

宣传推介材料风险揭示书如下

尊敬的投资者:

数据来源:产品业绩数据和持仓信息来源相应的定期报告,行业指数数据来源wind。风险提示:鹏华医疗保健股票基金的风险等级为R4,适合C4及以上的投资者。鹏华致远成长混合的风险等级为R3,适合C3及以上的投资者。【郎超业绩综述】数据来源:基金产品各季度报告,日期截至2023-3-31。鹏华匠心精选A成立于2020-07-10,成立以来净值增长表现为-20.99%,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1.33%,郎超于2023-01-20开始共同管理。2020年、2021年、2022年净值增长表现分别为13.58%、-19.09%、-14.12%;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5.44%、-4.08%、-15.37%。鹏华匠心精选C成立于2020年07月10日,成立以来净值增长表现为-22.69%,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1.33%,郎超于2023-01-20开始共同管理。2020年、2021年、2022年净值增长表现分别为13.15%、-19.73%、-14.81%;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5.44%、-4.08%、-15.37%。 鹏华养老产业成立于2014年12月02日,成立以来净值增长表现为216.10%,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48.26%,郎超于2023-01-20开始接管。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净值增长表现分别为9.90%、37.58%、-23.35%、49.27%、-28.03%、82.25%、80.70%、-6.76%、-21.06%;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9.84%、7.37%、-8.39%、17.23%、-19.28%、29.52%、22.46%、-2.94%、-16.91%。鹏华致远成长A成立于2021年03月18日,成立以来净值增长表现为-14.22%,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2.48%,郎超于2022-04-15开始接管。2021年、2022年净值增长表现分别为-0.09%、-21.23%;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2.66%、-12.90%。鹏华致远成长C成立于2021年03月18日,成立以来净值增长表现为-15.61%,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2.48%,郎超于2022-04-15开始接管。2021年、2022年净值增长表现分别为-0.72%、-21.86%;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2.66%、-12.90%。鹏华医疗保健成立于2014年09月23日,成立以来净值增长表现为122.90%,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48.36%。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净值增长表现分别为-5.80%、59.34%、-14.06%、-6.28%、-19.93%、56.20%、84.26%、-6.21%、-19.44%;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5.48%、35.93%、-9.65%、10.02%、19.98%、24.18%、39.78%、-8.96%、-17.86%。

以上观点仅代表基金经理个人观点,不代表基金管理人观点,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也不代表基金过去及未来持仓。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是一种长期投资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分散投资,降低投资单一证券所带来的个别风险。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等能够提供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当您购买基金产品时,既可能按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

您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本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基金管理人鹏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本基金相关销售机构做出如下风险揭示:一、依据投资对象的不同,基金分为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基金中基金、商品基金等不同类型,您投资不同类型的基金将获得不同的收益预期,也将承担的风险也越大。二、基金在投资运作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风险,既包括市场风险,也包括基金自身的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和合规风险等。巨额赎回风险是开放式基金所特有的一种风险,即当单个开放日基金的净赎回申请超过基金总份额的一定比例(开放式基金为百分之十,定期开放基金为百分之二十,中国证监会规定的特殊产品除外)时,您将可能无法及时赎回申请的全部基金份额,或您赎回的款项可能延缓支付。三、您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者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四、特殊类型产品风险揭示:1. 如果您购买的产品为养老目标基金,产品“养老”的名称不代表收益保障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收益承诺,产品不保本,可能发生亏损。请您仔细阅读专门风险揭示书,确认了解产品特征。2. 如果您购买的产品为货币市场基金,购买货币市场基金并不等于将资金作为存款存放在银行或者存款类金融机构,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请您仔细阅读基金招募说明书“风险揭示”章节,确认了解货币市场基金的特定风险。3. 如果您购买的产品为基金中基金,产品主要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具有与标的基金相似的风险收益特征,如果产品采用绝对收益策略且采用绝对收益的业绩比较基准,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是基金投资力争实现的收益目标,并不代表基金一定实现该业绩比较基准收益。请您仔细阅读专门风险揭示书,确认了解产品特征。4. 如果您购买的产品为管理人中管理基金,基金管理人将基金资产划分为两个及以上资产单元,委托两个及以上第三方资产管理机构担任投资顾问,为特定资产单元提供投资建议,则投资该产品需承担委托投资顾问方式带来的特定风险,例如投资顾问不按照约定提供投资建议的风险,投资顾问不再符合聘请条件需要变更的风险等。请您仔细阅读专门风险揭示书,确认了解产品特征。5. 如果您购买的产品为指数型基金,产品被动跟踪标的指数,则需承担指数化投资的特定风险,包括标的指数回报与股票市场平均回报偏离的风险、标的指数波动的风险、基金投资组合回报与标的指数回报偏离的风险、标的指数变更的风险等。如果您购买的指数基金为指数增强型基金,基金可实施指数增强投资策略,即在被动跟踪指数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调整,以期获得超越指数的投资回报,但指数增强策略的实施结果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其投资收益率可能高于指数收益率但也有可能低于指数收益率。如果您购买的产品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除需承担上述指数型基金的特定风险以外,还可能面临基金份额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折溢价的风险、基金份额参考净值(IOPV)决策和IOPV计算错误的风险、基金退市风险,投资者申购、赎回失败风险、基金份额赎回对价的变现风险、第三方服务机构风险等。请您仔细阅读基金招募说明书“风险揭示”章节,确认了解指数化投资的特定风险。6.如果您购买的产品投资于境外证券,除了需要承担与境内证券投资基金类似的市场波动风险等一般投资风险之外,基金还面临汇率风险等境外证券市场投资所面临的特别投资风险。如果您购买的产品通过内地与香港股票互联互通机制(“港股通机制”)投资于香港市场股票,还会面临港股通机制下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包括港股市场股价波动较大的风险(港股市场实行T+0回转交易,且对个股不设涨跌幅限制,可能加剧股价波动)、港股通机制下交易日不连贯可能带来的风险(内地开市香港休市时,港股通不能正常交易,港股不能及时卖出,可能带来一定的流动性风险)等。请您仔细阅读基金招募说明书“风险揭示”章节,确认了解投资境外证券市场投资的特定风险。7. 如果您购买的产品以定期开放方式运作,或者封闭运作一段期间后转为开放式运作,或者基金合同约定了基金份额最短持有期限,且在封闭期或最短持有期内不上市交易,则在封闭期或者最短持有期限内,您将面临因不能赎回、转换转出或卖出基金份额而出现的流动性约束。请您仔细阅读招募说明书“基金份额的申购与赎回”及“风险揭示”等章节,确认了解基金运作方式引起的流动性约束。8. 如果您购买的产品约定了基金合同自动终止条款,如连续若干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时,基金管理人应当终止基金合同,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您购买该基金后,可能面临基金合同自动终止风险。请您仔细阅读招募说明书“风险揭示”章节,确认了解基金合同自动终止的特定风险。9. 如果您购买的产品约定了基金暂停运作条款,即出现基金合同约定情形时,基金管理人可以决定暂停基金运作,基金暂停运作期间,经基金管理人与基金托管人协商一致,可以决定终止基金合同,报中国证监会备案并公告,无须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则您购买该基金后,可能面临基金暂停运作直至基金合同终止的风险。请您仔细阅读招募说明书“基金合同的生效”与“风险揭示”章节,确认了解基金暂停运作的特定风险。10. 如果您购买的产品是发起式基金,则在基金合同生效日的三年对应日,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两亿元,基金合同将自动终止,因此,您购买该基金后,可能面临基金合同自动终止风险。发起式基金是指,基金管理人在募集基金时,使用公司股东资金、公司固有资金、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基金经理等人员资金认购基金的金额不少于一千万元人民币,且持有期限不少于三年。请您仔细阅读招募说明书“基金合同的生效”、“风险揭示”章节,确认了解基金合同自动终止的特定风险。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本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管理人鹏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本基金相关销售机构提醒您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您自行负担。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六、本基金由基金管理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约定申请募集,并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许可注册。本基金的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已通过中国证监会基金电子披露网站(http://eid.csrc.gov.cn/fund)和基金管理人网站(www.phfund.com)进行了公开披露。中国证监会对本基金的注册,并不表明其对本基金的投资价值、市场前景和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也不表明投资于本基金没有风险。

鹏华基金郎超:精选优秀赛道优秀公司,追求公司确定性成长收益

发布于 2023-06-10 01:06:37
收藏
分享
海报
149
上一篇:利君股份(募10亿分红16亿募投项目全扑街上市即顶点利君股份甩锅小能手) 下一篇:外汇牌价计算器(VBA货币换算计算器)
目录